曾经繁荣一时的英利田头圩

城事生活 湛江晚报 罗磊 曹龙彬 陈彤翔 浏览

小编:在闭塞艰苦的年代,许多在农村的人把趁圩当成一件乐事。然而时代变迁,承载着许多人快乐回忆的古圩集贸功能已消退殆尽,充其量只充当着行政村的角色。

  在闭塞艰苦的年代,许多在农村的人把趁圩当成一件乐事。然而时代变迁,承载着许多人快乐回忆的古圩集贸功能已消退殆尽,充其量只充当着行政村的角色。

  近日,记者一行踏上曾经繁荣一时的雷州市英利镇田头圩,追寻着小圩的历史轨迹,感受小圩的沧海桑田。

  1  田头古圩最风流

  在古老的雷州大地上,因为旧时交通不便,所以一般村落集中、人口密集的地带,都会自然形成一个集贸地,也就是所谓的小圩。如纪家镇的曲港圩,曾是企水、唐家、纪家三镇的集贸古圩;白沙镇的合兴圩,曾是白沙、杨家两镇的集贸古圩;还有雷高镇的官贤圩,调风镇的东平圩等等。


田头圩风光不再,冷冷清清。

  在这些小圩中,历史最悠久、叫得最响的要算英利镇的田头圩了。它地处雷州辖区的最南端,离英利镇足足二十公里,距东南面的徐闻县下桥镇也有十二三公里,距西南面的徐闻县迈陈镇大约二十公里。很自然,地处三镇中心地带的田头圩也成了雷州、徐闻二县三镇部分村庄的政治、经济交流中心,以致雷州、徐闻两地,无人不晓“哎哦哦哟,田头回下桥啰”的歌谣。这一广为传唱的歌谣,还从另一层面道出了下桥与田头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注:当时,下桥与田头圩日错开,二圩的生意人会互相“走市”,互通有没,很大程度促进地方贸易的发展。)

  2  “鱼亭”汇集八方客

  田头圩以北的雷州客商,最念念不忘田头古圩的腌粉小食了,每逢集日,除了吃上一碗,还会袋装一、二碗回家,咸淡相宜的圆柱状粉条中,夹杂那香脆的花生米,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曾经热闹非凡的戏台,破烂不堪。

  这些古圩在繁荣的集贸时代,都以农历的“一、四、七”,“三、六、九”或“二、五、八添十”为圩日。在很长时间里,这些古圩,都有镇上职能部门的分支机构,如信用社、邮电、粮所等,特别在经济困难的时代,设在古圩上的供销系统,更是小圩的经贸活动中心。每年夏、秋两造收割季节,小圩粮所的门前、大院便停满农民缴交公粮的牛车、手扶拖拉机,也就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小圩最简陋的几个饭馆,才是顾客最多的时候,交完公粮的农民汉子,都光着上膀满身汗味地在通风通气的饭馆喝个痛快。

  “鱼亭”这个现代年轻人已经很感陌生的名词,却是小古圩时代烙印的体现。因为雷州三面环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菜篮子主食就是近海捕捞回来的鱼,所以每个古圩都有一间七八米长,三四米宽的瓦房,这便是当时的“鱼亭”,即现在的市场。

  “鱼亭”虽有市场的功能,但因为面积比较小,里面一般只能容纳海产品与猪肉档,其他商品只好沿街而摆,于是,临近“鱼亭”的那条街自然成了主街道。

  赶集的人们在两边一字儿摆开的夹缝里购物、逛街。街道两边那宽嘴的畚箕、圆口的竹笸里,盛满了刚从田间地头采收下的地瓜(俗称刮薯)、茄子、大蒜等农产品,大多数是手提肩挑而来,不愧为地地道道的原生态贸易。半工半农的卖主小称一勾,足斤足两地把自家地里的农产品放进买者自带的竹筐、席草傻(音dong切)等盛物的器具里,很快一笔生意就成交。可是人们何曾想到,在往后不久的日子里,他们这些自制的,使用了不知多少年月的赶集器具,很快就被一次性塑料袋所替代,跟小圩的圩集功能一样,一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记忆里永远抹不掉的,是在摩肩接踵的街上,无数尖顶竹笠,有如一个个流动的小亭子,特别是笠下发尖处叉开的绒绳笠带,有如胡子老爹胡茬下边的那个大结,清晰定格着往日旧圩的古朴神韵。

  3  农人相邀去“趁市”

  农历的“三、六、九”、“一、四、七”,村头巷尾,常见农人相互邀约“趁(音tan切)市”(注:黎话管赶集叫“趁市”,因为圩日的热闹只是上午的一段时间,一般至中午就散市,所以要像“趁热打铁”那样抓住最佳时机,卖的才有人买,买的才能买到。民间有一句“猪死不赶市”的俗话,形象地道明因时运不济而误了好时机的道理)。其实那时的农村,收音机、电视机、电影都很少,人们娱乐渠道狭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除了基本的买、卖所需,他们会另类活法地把“趁市”当做一种消遣、休闲甚至娱乐的方式,特别是农闲时节,有事没事转转街,兜兜圩,喝一碗风味小食,看一回街头杂耍,何乐而不来。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他们不为利来,不为利往,实乃气定神闲的“闲逛趁市”。


拱形过道曾是趁圩小孩最爱玩耍的地方。

  其中,还有专门走村串巷的好嘴媒婆,说动了西村的姑娘和东村的小伙子,也定于某个圩日或布行或百货门口“相看”,若是两情相悦,两心相仪,更盼着下一个圩日快点到来。“三日不见如隔九秋”,“趁市”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消遣、休闲,还演绎着无数有情人风华雪月之故事呢。

  “趁市”,不仅是一种大众行为,更演化成一种文化印记。

  刚会说话的小孩常会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的,这时,雷州的妇人总是说:“妈妈‘趁市’时在路边把你捡回来的。”所以村中有谁生了孩子,互相告知都是说:某某捡了一个孩子。

  还有,若某人反感对方对其不耐烦的唠叨或劝诫,总是粗声地说:背你的筐,趁你的市,其实就是“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的地方版本。

  4  古圩风光已不再

  昔日热闹非凡的田头古圩,语言文化更为丰富,因为田头圩南边徐闻县的村庄操浓重的徐闻口音,而圩上及圩北面村庄操的是雷州口音,且下桥附近的农场赶集者、雷州盐场马留工区的职工很多讲的是“白话”,从而也形成了田头圩日多语种的特色,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

  徜徉在现在田头古圩,冷冷清清的街头,极目所见,一片苍凉,街道上的地板砖,不知何时已长出青苔;街道两旁的建筑,有些已经长满了小鸟衔来的草木;曾经热闹非凡的戏楼,也堆满了柴禾,再也听不见琴声;只有那几只忠实的石狗,仍在风雨中耐心守候着……现实不断提醒我们:古圩风光已不再,日新月异正其时。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