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路在何方?

城事生活 雷州壹网 许文欢 姚家豪 浏览

小编:为了探索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声调研队深入湛江地区的东海岛东山镇圩村与雷州市乌石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与实地考察。

  “人龙舞起源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目前人龙舞商业化比较严重,外出演出较多但在本地演出少,同时随着政府重视和宣传,人龙舞的知名范围更大,名扬国内外。”

  “雷州石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民间民乌俗舞蹈活动。该舞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蜈蚣舞反映了疍家文化的结晶,是农耕、海洋文化融合的产物,对研究疍家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有重大价值。目前蜈蚣舞一般由中学生演出,商业化程度低,对外宣传极少,知名度低,只接受政府邀请演出,但传承人很重视收集每一次演出的视频资料,以留作代代传承的资料。”

file0001.jpg  
调查问卷访问

  为了探索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声调研队深入湛江地区的东海岛东山镇圩村与雷州市乌石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与实地考察,我们采访了人龙舞传承人吴爱华、蜈蚣舞传承人陈六和湛江市文化馆非遗中心的李岚副主任,以及对300多名两地当地群众进行调查问卷的访问。

  在对外宣传上,我们发现人龙舞做得比蜈蚣舞出色,据吴爱华介绍,人龙舞每年大约有10次的外出表演的机会,至今为止,人龙舞在CCTV、广东卫视,浙江电视台、湛江本地电视台都有拍摄相关的纪录片,并且,舞队曾争取策划并成功地让人龙舞走进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也曾在上海世博会、新加坡等地一展风采,每年都有许多大型商业演出邀请舞队表演。

file0002.jpg
采访传承人陈六现场

  但相对于蜈蚣舞,对外宣传就显得力不从心,陈六说道,因为组织困难、经费少等问题,他们放弃商业演出,每有媒体想到乌石镇拍摄宣传片,他们大多拒绝组织人员进行拍摄,但如果是政府邀请,他们便积极响应,因此蜈蚣每年只在八月十五、十六两天“出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群众对本地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有些甚至漠不关心,拒绝接受调查访问,这或许也是对文化宣传的一种隐性挑战,是传统文化面临着的一种考验。调查数据显示,东海岛东山镇圩村34%的人对本地传统文化人龙舞不了解或停留在表面、浅层次的理解上,雷州市乌石镇则是35%的群众对蜈蚣舞不了解。

file0003.jpg
调查问卷访问

  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居然对当地传统文化“人龙舞”或“蜈蚣舞”“没听过,也没看过?”

  据此,我们采访湛江市文化馆非遗中心的李岚副主任,她解释道,这可能是与个人有关,年轻的人外出,不住在本地,所听所闻自然也就少了,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我们所采访的人是从外地来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很少接触外面的事物的圈子。从这角度看,当地人没听过本地传统文化也就可以理解了。

file0004.jpg
采访湛江市文化馆李岚现场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上,李岚说,由于经费、技术问题,县级、市级、省级都没有专门介绍非遗的网站,只有一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进行对外宣传,但此网站没有涉及太多非遗深层次的介绍,这与“非遗版权保护”有关,即非遗传承人赖以生存的艺术技巧或者技能,只能由传承者之间承接,但不允许有关的“核心的艺术”对外公开,以防“盗版猖獗”。据调研组成员洁焕了解,中国湛江政府门户网的讯息从2005年到2016年6月25日涉及到“人龙舞”的文章仅有253篇,而涉及蜈蚣舞的仅有36篇,其中主要宣传蜈蚣舞的仅有3篇,主要宣传人龙舞仅有13篇。而在其他政府网站也仅有4个有相关人龙舞的文章,而蜈蚣舞也仅有1个。

  我们发现,现阶段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表面上的展示,在推广其深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方面仍有很大的空缺和发展空间,但宣传与保护,这是个难以取舍的决定,过度的宣传和开发,导致传统文化失去“原生态的艺术”,商业化、模式化后的传统文化似乎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如果选择保护,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让那些“向往远方”、“想看看世界”的年轻人坚守传统,抛却物欲是不大现实的,在保护与开发、宣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也是留给后人的难题。



你可能喜欢的: